王佐书,北京市人,1947年生,1967年从北京下乡到黑龙江省绥滨农场做木工,1977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过副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1997年4月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他先后出版了《1———109号元素》、《中学化学教学论》、《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大学学习论》、《中学化学总结》等专著,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被增补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刚刚结束的省九届人大一次代表大会上,王佐书当选为黑龙江省副省长。
记者:王校长,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第一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长,您将以什么姿态把哈尔滨师范大学带入二十一世纪呢?
王佐书:经济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工程,因此是重中之重。正像江总书记讲的那样,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哈尔滨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63300余名。今天,哈尔滨师范大学已从开始建校时的五个学科,发展到拥有艺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3个学院以及20个系、3个教研部、44个专业、35个研究方向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根据国家关于高师教育发展的方针,根据学校制定的“坚持师范,面向社会,文理渗透,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哈师大到本世纪末的发展设想是:
(一)从发展目标上来说,突出地方特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探索更新师范教育观念的科学内涵,在深化改革和完善高师教育体制及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使哈师大真正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省属重点高师院校。
(二)从发展机制上来说,确保哈师大作为黑龙江省师范教育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的示范功能和辐射作用,经过必要的和适当的调整,使哈师大设计的全省师范教育一条龙的网络系统及所属的子系统正式全面启动,以利于全省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切实提高和基础教育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三)从发展层次上来说,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陲,为了改变省内边远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确保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到位,在办好高师本、专科的基础上,扩展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培养面,增加高师本、专科的预备教育。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一流师范大学的?又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王佐书:一流的师范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水平和一流的科研成果要靠一流的教学来完成。要保证以上三个一流,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做保证。尽管我校与一流的师范大学尚有差距,但是我们的领导集体有这样的共识: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变;二是尽管整体不是一流,但是部分可以成为一流;三是全校教职工的责任心、工作作风,在现有条件下的管理可以是一流,因为它不受时空、地理位置、资金投入多少的限制。我校领导集体深深地认识到: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但责任心是无限的,我们要用无限的责任心去弥补有限的能力,即能力不足责任心补。尽管我校的发展水平暂时离一流的师范大学有差距,但是我们的责任心不应当有差距,要用一流的责任心来要求我们的领导集体。其次要更新某些原有的师范教育观念,建立和确认大师范、新师范和开放式师范教育的新观念。所谓大师范观念,是指高师教育在主要为普通中学培养师资的同时,也要为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培养师资,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当地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的人才。所谓新师范观念,主要是指高师教育要改变过去文理分类过于明确、重理轻文及专业口径狭窄的倾向,培养出既全面和谐发展又有特长富于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才。我国现存的师范教育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承袭原苏联50年代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长期以来,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从招生、培养直到毕业分配都纳入国家计划,形成了国家统一计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投资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市场经济机制要求改变原有的封闭型管理模式,长期全部由上级部门统包统管的师范教育,面临市场的挑战,面临人才资源配置的优化机制的选择。所谓开放式师资观念,主要是指在坚持师范教育的大前提下,高师教育要敢于迎接市场挑战,要善于抓住自我发展的机遇。
记者: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人才。那么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什么办法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
王佐书:确实,目前所有的学校都受到人才流失的冲击,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学校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我校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单位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是我校做任何努力也办不到的事情。我校采用留人、吸引人才的办法是: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适当的优惠政策留人;以班子的形象留人;特别是以校级班子的形象留人,以我们的办事公平、公正留人;以我们对事业的爱心、热心留人;以我们的勤政、廉政的形象留人;以我们对工作的实劲、拼劲留人。这是对各级班子的要求,也是校级班子对广大师生乃至愿来工作的各位有识之士的承诺,这也是稳定我校教师队伍的法宝。从“七五”到“八五”的十年间,我校投入师资培养的经费达355万元,选送脱产教师352人次到全国重点大学学习,95人次被选派出国进修深造。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积累,目前我校有教授124名,副教授393人。与1985年相比,教授人数增加了12.9倍,副教授人数增加了3.2倍,平均年龄由45.6岁下降到39.5岁。1988年以来,共有19名中青年教师被破格评聘为教授,有59名被破格评聘为副教授。在此带动下,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也有了大幅度提高。1991年至今,我校共有18人因教学成果卓著而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曾宪梓奖教金,有80余人获得了省级以上教学优秀成果奖。
记者:办一流的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一流的工作作风。对此,您有什么见解呢?
王佐书:对工作作风我们的领导集体有这样的认识:工作作风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责任心、事业心;反映了一个单位的风气;反映了一个单位的整体素质;反映了领导工作作风。工作作风不受天气影响,也不受地理位置影响,也不受学校发展规模的影响。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学校花多少钱买不来的宝贵财富,它是兴校的财富,是凝聚人心的财富,也是我校得以顺利发展的财富。